在我国经济发展活跃的苏锡常中心地区无锡市惠山区西北角,从沪蓉高速玉祁口驱车15分钟,远远看去一座座有着典型江南建筑粉墙黛瓦色彩神韵与现代建筑时尚简约之风完美融合的钢结构建筑物映入眼帘,这便是由中铁建(无锡)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铁建工科)倾力打造的无锡中铁建新基建研发创新产业园。
俯瞰无锡铁建工科产业园(刘建军 摄)
该园区占地200多亩,专注于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这里向东128 公里可到上海,向西 177 公里可至南京,沪宁高速、锡澄高速、锡宜高速公路在此交会,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3年后的今天,身着制服的产业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着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一辆辆满载内实外美的混凝土预制构件车辆在此穿梭不息,运往长三角各地……如今,产业园已经成为无锡玉祁的地标性建筑,并逐渐引领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
无锡铁建工科产业园施工现场(刘建军 摄)
在同一片土地上,短短3年时间,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变化,铁建工科又是如何勇立时代潮头、实现快速发展的。奥秘何在?
创新合作模式 释放发展活力
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央企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相较于地方,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的积累与经验优势明显。而地方则可发挥自身丰富的资源与市场空间优势,积极利用国家重大战略吸引央企。双方合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既有助于服务国家战略、社会需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也能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提振经济。
2021年3月19日,无锡市与中国铁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规划、勘察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铁建、中铁十九局集团、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无锡地铁集团、无锡市市政公用产业集团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精准聚焦绿色智慧建筑工业化,紧密携手打造央地合作新标杆——共同出资组建中铁建(无锡)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至此,肩负着“新基建”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创新和发展使命的行业“旗舰”正式起航。
如今,铁建工科已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金字招牌”。3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对接150多场,接待参观学习人员4000多人(次);构件产品除本地供应外,还强势入驻南京、苏州、南通、上海等地;精彩亮相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北京国际智能建造高端论坛、首届江苏省建筑业创新发展大会、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学术年会等多个行业盛典,企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央地合作不是简单地“绑”在一起,而是通过深化项目资本融合、搭建平台等多方面合作,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布局协同发展,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创新载体向地方布局。铁建工科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跟优势互补的多元化股东和公司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
“没有过度时间,入职就开始投入工作。”据铁建工科生产运营部负责人董运超介绍,之前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恰好与现在的工作无缝衔接。在铁建工科各业务条线,像董运超这样通过股东方“精准调配”的人才占据了企业人员比例的百分之六十。得益于中国铁建系统内健全的专业人才体系和无锡地铁集团精细的管理理念,铁建工科在成立短短1个月内,就从股东方快速集结了各业务板块管理人员,公司开始快速运转。自带央地优良基因,起点高、实力强,具备政策抓取及时、发展理念前卫、战略定位高端,人才配置全面,越过“青涩”,直接进入“成熟”的特质已经成为铁建工科的“特色”。
多元化的股东结构除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让铁建工科尝到甜头,均衡的股权占比也让这个合资企业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在铁建工科股权占比中,中国铁建系统与无锡地方国企均占股50%,两个最大股东中国铁建与无锡地铁各占比40%,这种没有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让铁建工科得以博采众家之长,轻装上阵。
践行国家战略 聚焦科技创新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此后,国家接连密集出台多项制度、政策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
秉持着“绿色、智慧、创新、示范”的发展理念,铁建工科在新工艺、新产线、新材料等方面不断发力,科研之花开出累累硕果。
“比起传统钢筋灌浆,套筒连接预制墩柱更加简单、嵌固可靠、操作方便,调差灵活,应用场景广泛且造价更低。”铁建工科技术人员介绍,他们首创的全国首例承插式连接预制墩柱安装工艺已经在无锡凤翔快速路项目建设中成功运用,同时也是该工艺在市政工程领域的首次运用。此外,他们自主研发制造的墩柱安装专用轴线控制工装,在快速、高效安装的同时,可将精准度控制在3毫米以内。
前不久,得益于全国首创的节段梁镜像式短线法生产工艺,铁建工科团队创造了单日最大生产节段梁22节段,日均生产节段梁17节段的行业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创新使用的双桩双台线控监控方案,实现了与节段梁镜像式短线法完美契合,最大限度提升节段梁线形控制精度和效率,观测精度不超过2毫米,观测效率提升65%。
“人有我专、人专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新”是铁建工科人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园区现场,达到国内最高水平的装配式构件智能生产线正在“电子神经中枢”的精准指挥下忙碌作业,满载混凝土的鱼雷罐通过高空轨道从隔壁的“黑灯车间”智能混凝土配供中心陆续抵达指定工位,自动完成定位、翻转、卸料,全自动的机械手机械臂在整条产线上充当“操作工”主力,工作人员只需在控制中心将生产数据输入“智能大脑”,就能实现整条生产工序一气呵成。“40套模具,日生产80环管片,相当于地铁建设每天向前推进100米”,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种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较传统方式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据了解,园区里像这样的智能产线有7条,目前无论从人均生产能力还是亩均产出、自动化程度均达到了国内常规水平的2-3倍,可生产涵盖工业、民用建筑、市政、交通、水利、个性化定制六大类装配式构件几十种产品。能够实现PC重型构件立体多层生产,高精度构件产品柔性切换,一机多供,规模化、定制化生产各类装配式预制构件。
生产实物类产品是在企业初创期,接下来主要围绕新材料、新装备、专利转化和实验检测等高附加值产品和领域开展科研攻关,现在已初见成果。铁建工科成立三年来,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合作模式,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团队、同济大学科研团队在新材料(玄武岩纤维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环保创新应用)及新产品(水泥基艺术与装饰构件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进行合作,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同时,多台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装备和首创的多功能雨水蓄水池(兼水养池)、立体海绵花园式堆场已经投入使用。为跟踪监控各个工程项目预制构件实时情况,由企业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芯片将陆续被植入到预制构件内部,预制构件质量只要发生异常,终端系统就会收到报警信息,快速得到解决。
路虽远、行则将至。铁建工科这朵央地合作之花正含苞待放,在国家战略指引、行业政策支撑的加持下也必将花香四溢。未来,铁建工科将持续为客户打造满意服务、为员工拓展成长空间、为股东提供丰厚回报、与伙伴共建良性生态、为行业贡献卓越引领、为社会营造绿色和谐。
【编辑:金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