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洞工区请注意,临时接到通知,附近3个标段近50名管理人员组成的观摩团,将于2个小时后到达施工现场观摩。现场保持正常施工,管理人员按既定标准准备观摩物品。”这是中铁十七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十三标项目七星坪隧道1号横洞本月迎来的第4次观摩。
观摩现场(蒋婉 摄)
“原来只知道随机抽查不打招呼、不事先通知、不接受陪同‘三不原则’,如今的观摩也是‘三不’,我们一直坚持标准化施工,随时经得起‘考验’。”分部经理罗海翔笑着说道。
西渝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铁通道网中京昆、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铁十七局承建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十三标,负责四川达州至重庆开州“三隧”“三桥”“一路基”全长22.929公里的施工任务。
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认真按照上级单位关于施工标准化的通知要求,积极对接业主及设计单位,确定洞口标准化施工方案,在多次检查和观摩中脱颖而出,成为康渝段学习借鉴标准化施工的典范。
优化设计,走好标准化施工第一步。七星坪隧道1号斜井洞口原设计位于山脊上,洞口山体陡峭、场地狭小,进洞口位于两侧山沟交汇山脊前缘,沟底汇水面积大,施工平台填筑困难,且洞口位于岩堆体上,需增加抗滑桩等加固措施,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项目成立技术小组,通过现场踏勘,将洞口位置向左侧移动约113米,采用零开挖进洞,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洞口原始地貌的影响。同时,综合考虑场地、绿色施工、工期进度,对七星坪1号横洞、2号斜井洞口位置进行了变更,为标准化施工提供先决条件。
喊话系统(蒋婉 摄)
信息加持,丰富标准化施工新构成。项目严格落实关于建设信息化工地的要求,将信息化系统从工地同步到项目部,信息化视频系统转接到项目会议室及防汛值班室,项目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施工现场情况,对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随着隧道施工的推进,对讲机在隧道中频繁出现信息不稳定情况,为保障通讯稳定,项目在隧道内拉设通讯专线,在掌子面、洞口等多个位置设置喊话系统,洞内人员可一键联通信息化工作室,汇报洞内情况,完善了项目应急管理体系和日常管理通讯方式。
聚焦创新,打造标准化施工新亮点。受重力和材质的影响,隧道通风风带一直存在着长期使用下垂变形、积水等问题。七星坪隧道全长13.669公里,属于长大隧道,工期长达6年,对通风风带使用寿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为提高使用寿命,项目严格把控风带材质,并创新拱形风带架,通过拱形结构改变风带受力点,减少下垂变形,同时解决了昼夜温差导致的风带内积水问题。风带架下端布设一圈灯带,有效避免夜间施工失误损伤风带。
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施工环境,项目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仅灯带亮度就调整了不下十余次,充分考虑工人施工照明、行车照明需求,避免车辆与灯带照明形成照明死角,影响行车安全;隧道内实行人车分离,人行道和车行道界限清晰……
中铁十七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十三标项目立足建设要求,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推动项目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管理,高标准建设西渝高铁。
【编辑:钊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