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张胜龙:地铁施工的探路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柳金斌 曹国赞   时间:2024-02-29 【字体:

在合肥地铁6号线项目肥西路站施工现场,一位头戴安全帽,皮肤黝黑,个头中等的中年男子,不时与三名技术人员在施工图纸上交流,冒出的汗珠沿着脸颊淌下来也浑然不觉。

“盾构掘进要适当加快,出渣工作及时跟上,随时注意地面沉降监测,确保月度计划顺利完成。”

从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四号线、宁溧线到七号线,从技术员,到工程部长、常务副经理,再到项目经理,他始终坚持创效创誉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追求卓越,为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扎根基层二十年,在地铁施工领域深耕细作,逐步成长为群众公认的劳动模范;他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管理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企业管理的栋梁人才,倾力为国家轨道交通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他曾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铁建“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他,就是中国铁建大桥局二公司总经理张胜龙。

技术创新,工程创优

“每一个施工技术难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创新。工序创新,技术创新,工程才能创优。”

2015年,张胜龙担任南京地铁宁溧线TA01标项目经理。他坚持科技引领,成立了张胜龙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拥有成员13名,平均年龄40岁,汇聚了一批政治思想好 、责任意识强、专业素养高、指导能力强的技术骨干人才。

张胜龙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项目建设中心工作,突出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导地位,广泛发动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其成果《复杂条件下地铁区间隧道的施工技术》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地铁车站侧墙砼外观质量控制》获中国建筑业协会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三等奖。

盾构掘进中,张胜龙采用渣土改良技术,通过向刀盘前、土仓和螺旋输送机内注入泡沫,利用刀盘的旋转搅拌、土仓搅拌装置搅拌和螺旋输送机旋转搅拌使添加剂与渣土混合,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实现区间施工全程无间断掘进。

他坚持“时间占满,空间占满”,与技术攻关小组协同配合,及时调整施工步序,将车站一端施工调整为两端同步施工,同时将具备条件的附属结构与主体结构同步施工,掀起大干热潮。该项目从进场到退场仅用了18个月,工期进度领跑全线。

最终,南京地铁宁溧线项目管理创誉创效水平显著,先后四次被业主单位授予季度“优胜单位”锦旗,并被评为南京市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和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星级工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工程”。

张胜龙(中)和技术员一起研究图纸(柳金斌 摄)

方案优化,为企创效

“方案优化就是控制成本,降本增效。优化了方案,工作才能更细致更顺畅。”

在南京地铁四号线10标项目的施工中,张胜龙认真研究了金马路站至汇通路站区间的地质详勘报告,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补勘工作,在专家多方面详细论证的基础上将1.8公里的隧道由矿山法调整为盾构法施工,并及时将三号线刚下场的盾构施工人员和设备调配过来,实现了无缝对接,对既有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

随着隧道工程的推进,新的技术难题不断冒出来。软土地层“防栽头”姿态控制,上软下硬地层的“防沉降”,粉质黏土地层的“结泥饼”,长达800米的地下水“喷涌”治理和长距离硬岩掘进等难题。张胜龙带领项目团队夙夜攻关,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保证了两条隧道提前15天完成贯通。

同时,在南京地铁七号线项目施工中,他带领团队将该项目仙新路站进行站位调整,向南平移1.5米,减少了该站北侧自来水管线迁改的工程量,同时围护桩又能大面积施工。此举不仅节省了近三个月的工期,而且大大地节约管线迁改费用。

在盾构进出洞的端头加固施工中,张胜龙也“大有一番作为”。以前端头加固都是用袖阀管或者旋喷桩。由于本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他们就将注浆加固调整成单排小直径素桩,在桩孔内灌注低标号混凝土,让盾构机直接切削通过。既降低成本又节省工期。

精细管理,强化执行

南京地铁七号线马家园出入段线施工工艺复杂,涵盖了矿山法区间、盾构法区间、明挖区间,线路依次下穿京沪铁路上行线铁路区、南京东编组站咽喉区、京沪铁路下行线铁路区等15条运行线路,其中南京东编组站咽喉区单日运行车厢达1.2万节次,施工风险巨大。同时该区间盾构机需要在310米小转弯半径始发,区间全程为V字形大斜坡,施工条件严峻,对施工组织、管理水平要求极高。

细节决定成败。时任项目经理张胜龙与项目党支部书记申军波牵头,带领班子成员提前筹划,科学部署,制定了一整套全面细致、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并督促全员要学习到底,执行到位。

在一个炎热的傍晚,掘进工班的老张满头大汗地把手推车往砂堆旁的空地一掀,车上的大锤、铁钎、铁锹等工具洒了一地。这一幕正巧被工程部长何学强看到,他叫住老张,把项目管理要求又重复一遍,要求老张按管理办法摆放好工具。老张一听就急了,说:“在洞内干了一天活,出了一天汗,现场的工具摆放差不多就行了,摆放得再好,也不多给工资……”。何学强坚持奖罚制度,叫来队伍的现场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当场表态支持项目部的管理要求,让老张当场交罚款,并把撒落的工具按要求摆放整齐。从这以后,大家摆放工具更加自觉了,项目标准化、精细化管理逐步步入正轨。

在面对巨大风险中,正是张胜龙这种“面面俱到”的工作要求,盾构机在下穿“火线”时,实现了精准安全高效穿越,成为南京地铁风险管控的经典工程案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二十年来,张胜龙兢兢业业、务实尚干,在地铁施工中逐梦前行,他先集体、后个人,冲锋在前、敢为人先,将智慧和汗水挥洒在了奋斗过的每一寸土地上,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新时代的劳模精神。

“地铁施工是我的毕生追求,虽艰辛无比,但无怨无悔!”谈及自己钟爱的事业,张胜龙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编辑: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