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中国铁建材料试验专业创新工作室联盟带头人,是中铁二十五局组建20年来第一位女性试验劳模工匠。35载岁月交替,投身25项国家重点铁路建设,拥有11项试验技术成果发明……数不清的荣誉加身,邓桂芳三个字一度成为该集团公司劳模和工匠的“代名词”。
2019年4月26日,老挝乌多姆塞省,一场“混凝土理念与实战”的国际专题培训会在磨万铁路现场举行。台上发言的邓桂芳侃侃而谈、见解独到。走出国门的邓桂芳,给两国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铁建材料试验创新工作室联盟揭牌仪式(何洪威 摄)
时隔四年,中国铁建在长沙举行材料试验专业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会议,对外发布多项攻关技术成果。“将机制砂变废为宝、用粉煤灰取代水泥降本增效、用低强度水泥生产出符合规范的高强度混凝土……”邓桂芳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自己的创新成果。
多年来,如此国内外高规格的经验分享,邓桂芳已是习以为常。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提起混凝土,她总有说不完的话。专业严谨的讲解背后,是她从业半生精益求精的知识积累与开拓创新。
这其中,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机制砂的创新运用。2017年5月,渝怀铁路刚进场,就面临河砂短缺、价格暴涨难题。怎么办?邓桂芳决定,大胆创新!从机制砂进行试验突破。这不禁让许多业内人士为她捏把冷汗——因为在当时机制砂被普遍认为强度不如河砂,考虑实体质量问题,部分单位明令禁用。
“机制砂能不能替代河砂,咱们要用科学数据说话!”在质疑和压力下,邓桂芳团队破釜沉舟,潜心研究机制砂。试验一旦成功,不亚于一场混凝土施工的“革命”。
这注定是一条孤独而坎坷的道路——没有前人经验借鉴,研究成果甚至有不被接受的风险。研究过程漫长且艰辛,每次配合比试验,相当于将混凝土生产过程重复一遍,加上后期观察、检测,结果需要数月才能论证。
攻关六个多月,邓桂芳每天都蹲在试验台前,重压之下,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持续发作,一蹲下腰就疼得不行。可即便如此,每当项目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邓桂芳总是带头给大家加油鼓劲。
皇天不负苦心人!2018年3月14日,历经206天、343组试验数据,最终换来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她成功了!他们的成果得到了认证!在广铁集团质监站对渝怀全线进行的实体取芯检测中,中铁二十五局是全线唯一质量全部合格的标段!不久后,邓桂芳的“机制砂”技术创新成果在全线得到应用推广。
在传统观念里,建设工地是男人的专属。但骨子里不服气的邓桂芳说,“自从一头扎进工地,就要与男同志一同竞技。”
巾帼不让须眉,以邓桂芳名字命名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先后被中国铁建和广东省总工会授牌,这也是集团公司首个女劳模工作室。
从业35载,邓桂芳身上最闪光的品质,是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匠人精神。工程试验工作枯燥而繁杂,成天对着器具,一遍遍进行参数分析,让许多年轻人都敬而远之。而邓桂芳却“乐此不疲”,她把试验室当成施展抱负的舞台。“我坚信人之才,成于专,认准了这个行当,我就要吃准、钻透。”
2019年12月15日,广东卫视品牌节目《技行天下》播出了邓桂芳的匠人故事。面对镜头,她目光坚定地述说着自己从事试验工作的坚守:“那么多旅客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出不得任何质量问题。我们现在做的工程都是百年大计,只要我参与的工程在,我的精神就还在!”
广东卫视《技行天下》栏目播出邓桂芳的匠人故事(何洪威 摄)
一年后,邓桂芳从中铁二十五局三公司中心试验室主任岗位上退休,那一天,没有举行热闹喧哗的仪式,没有挥手挥泪不舍与告别,更没有提前计划好的退休旅行,邓桂芳回忆道:“只是普通的一天如期而至,我的探索求知路远还没有结束。”
退而不休的她欣然接受公司返聘邀请,继续坚守自己热爱的事业。邓桂芳频繁往返于该集团各重点项目,为了解决各类混凝土“病症”,这位曾经的试验室“坐诊大夫”,在退休后用知识和经验为项目“把脉问诊”,成为一名奔走四方的“赤脚医生”。
2022年11月,南下的西伯利亚寒风为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覆上厚实的冻土。驻于此地的包银项目即将迎来冬休,但受高寒地带条件影响,混凝土质量波动大、时常开裂的难题依然没有解决,这势必影响来年开春的施工进度。
难题当前,此时大家脑海里不约而同浮现出那个娇小却干练的身影。虽然知道师父已经退休两年,首次在项目试验工作独当一面的徒弟杨明熹,仍毫不犹豫向邓桂芳发去了求援信息。
其实,解题之策在邓桂芳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就有过答案——掺入科学比例的粉煤灰,但高寒恶劣条件使该项试验进展得并不顺利。“明熹,咱们先打几个试墩检测质量,不用担心,放手去干!”看着拿捏不定的徒弟,邓桂芳决心给足底气。通过反复试验,师徒二人果然从上百组数据中找到了最优解,他们立刻邀请专家论证。经过系列核证批准,该集团包银项目成为全线首家使用45%粉煤灰掺量混凝土的单位,顺利解决混凝土质量波动和开裂问题,桥梁外观质量更是一举成为全线标杆。
一直以来,在邓桂芳的心里,劳模工匠的意义并非只为企业排解一时之难,更要立德树人,为企业发展大计孕育英才。
2023年8月,距离该集团一年一度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不到半月,青年女试验员刘嘉琪还守在操作间里反复做着训练。两年前的比赛失利让如今的她倍感压力,一旁的邓桂芳看在眼里,“嘉琪,我们把所有的操作步骤再过一遍,我先给你演示。”邓桂芳耐心地安抚道。每次的赛前集训邓桂芳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陪伴徒弟们白天训练实操、晚上讲解试题。这里就像一所大学里的研究室,每一位学生都在试验台前投入、忙碌,没有人早退、没有人放弃。
比赛如期来临,师父的鼓励让嘉琪走进赛场的步伐更加坚定,赛场内她游刃有余地操作着试验器具,赛场外的邓桂芳则是满怀期待地原地瞩望,屏气凝神里仿佛可以听到师徒二人的脉搏在一同跳动,时空中是两代工程试验人的精神传递。
邓桂芳与创新工作室成员(何洪威 摄)
如今,90后的杨明熹已经工作12年,从毛头小子成长为了一名试验能手,并“开门授徒”,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创新工作室。但每每提起恩师,他仍流露出孩子一般的崇拜和感激。
那一天,95后的刘嘉琪也没有辜负自己和师父的期待,顺利摘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被授予该集团“工人先锋奖章”“技术能手”称号,同事都说从她身上看到了邓桂芳年轻时的影子。
“以身作则,我只想用我的言行来影响他们。”多年的试验生涯,邓桂芳为企业培养了近百名试验骨干,而这些亲切称她为“邓姨”的学生们,平均年龄只有27岁。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极致就是精彩”“你要踏踏实实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这是学生们听“邓姨”最常念叨的话,也是1989年母亲在邓桂芳刚参加工作时的叮咛。
时光飞转,邓桂芳总会想,在退休后,为企业再培养几个好苗子;但她心里也知道,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在邓桂芳的朋友圈里有着这样一张特殊的合影——那是年过八旬的邓母送即将赴项目出差的女儿到地铁站时的场景,邓桂芳一手举着手机、一手搂着母亲,记录下了这一幸福瞬间,并用深情款款的文字写道:“有妈疼的孩子是块宝!”
回想五十年前,同样是一位母亲牵着女儿走在泥泞的上学路上,正是从那时起,“一定要修一条好走的路”便成了邓桂芳这一生立志要做的事业。时至今日,她还记忆犹新,并身体力行做一名合格的“混凝土工匠”,坚持将工程试验本领一代代传承下去。
退休不褪色,余热亦生辉。工程告捷,工程人邓桂芳的征程却在继续,奋斗的脚步仍未停歇。
【编辑:敏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