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罗海翔:扎根深山书写初心使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婉   时间:2024-09-14 【字体:

他,坚守在人迹罕至、地形险峻的大巴山,用赤诚书写人生的高度;他,扎根施工一线,忠诚履行使命,用担当锤炼实干的品格。他就是中铁十七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十三标分部经理罗海翔。

罗海翔(中)在指导工作(蒋婉 摄)

从初出茅庐的见习生到运筹帷幄的项目带头人,20多年来,罗海翔把足迹留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留在了中国基建事业的第一现场。2022年11月,罗海翔再次出发,连夜奔赴西昆高铁的施工现场,用最实际的行动和最朴素的话语诠释着使命与担当。

攻坚克难,做好西渝建设“冲锋兵”

西渝高铁康渝段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条横穿大巴山腹地的铁路。项目全线处于大巴山境内,地形复杂、山势逶迤。修建便道,打通施工“生命线”成为罗海翔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大巴山境内盘山公路稀少,路面狭窄,标段所在的宣汉县也是出了名的“药物之乡”,怎么开路?怎么保护生态?怎么保障安全?一个个问题摆在了罗海翔面前。“走出去才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罗海翔迅速动身,一架无人机、一台测量仪器、一张简易地图组成的4人小组出发了。“为了尽量减少对山林生态的破坏,遇到没有路的地方,我们都是凭着一把镰刀人工探路,摸索出最优路线后再由机械开挖。”罗海翔说道。项目团队前期在海拔1000多米的重山中穿林海、爬悬崖,饿了就啃几口压缩饼干,扛着几十斤仪器满山坡找点放线,尽可能避免穿越居民区等拆迁困难地段,后期加以运用GIS+BIM的工程对象三维展示及周边路网监控技术,在上场仅1个月的时间内拉通近50公里的绕山施工便道。

都说山路十八弯,可大巴山境内的山路远不止十八弯,在直线5公里的路途里,超过90度的转角就多达74个,需要行驶1个多小时,且项目所在地宣汉素有“滑坡之乡”的称号,雨天更是“小瀑布”、落石不断,威胁着物资运输车辆的行车安全。罗海翔带领安环部现场踩点,制定行车方案,形成安全行车规范,每5公里设置一名巡检员,对山体情况进行观测并及时发出预警,落石频发路段不定期进行无人机观测。雨天提前储备物资,避免车辆打滑造成安全事故,对便道转角进行加宽,确保行车安全,一年内未发生行车事故。

勇于担当,当好标准化建设“主心骨”

标准化建设是一条长战线。罗海翔自上场之初就把标准化作为核心工作来抓。项目承建的七星坪隧道1号斜井洞口原设计位于山脊上,洞口山体陡峭、场地狭小,且洞口位于岩堆体上,需增加抗滑桩等加固措施,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他多次现场踏勘,召开研究讨论会,最终将洞口位置向左侧移动约113米,并采用零开挖进洞,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洞口原始地貌的扰动。

自开展劳动竞赛以来,罗海翔严格落实关于建设信息化工地的要求,并将信息化系统从工地同步到项目部,信息化视频系统转接到项目会议室及防汛值班室,项目各处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施工现场情况,对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随着隧道施工的推进,对讲机在隧道中频繁出现信息不稳定情况。隧道通讯畅通是安全的前提!为保障通讯稳定,罗海翔亲自查看洞内信号情况,对接当地电信运营商,逐一比选,最终确定隧道拉设通讯专线方案,并在掌子面、洞口等多个位置设置喊话系统,洞内人员可一键联通信息化工作室,汇报洞内情况,完善了项目应急管理体系和日常管理通讯方式。

此外,罗海翔还在标准化施工新亮点上做了大量工作。如隧道通风风带受重力和材质的影响,一直存在着长期使用下垂变形、积水等问题。七星坪隧道全长13.669公里,属于长大隧道,工期长达6年,对通风风带使用寿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为提高使用寿命,罗海翔带领团队多次研讨学习,创新拱形风带架,通过拱形结构改变风带受力点,减少下垂变形,同时解决了昼夜温差导致的风带内积水问题,打造了一架特别的工地“彩虹桥”。

不忘初心,成为服务群众“暖心人”

今年5月底,标段所在的四川宣汉县普降暴雨至大暴雨,局部地区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部分民房被淹、桥梁冲垮、道路堵塞,政府和百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凌晨,项目接到地方政府的请求支援电话。项目积极响应,英勇逆行,不到半小时的时间调集数十台挖掘机、装载机,组织二十余名员工,由罗海翔带队随即奔赴现场,连夜冒雨抢险。

当时滑坡路段多,滑坡点分散,且随时都有二次坍塌的风险。为了保障现场施工安全和抢险人员的人身安全,罗海翔根据情况,调配增加救援人员及设备,将人员分为疏通组、清障组、安全保障组三组,疏通组对大块落石、淤泥进行处理,清理出能容纳车辆经过的通道;清障组紧随疏通组后,对小块落石和小面积的淤泥进行清理,全面清理道路;安全保障组通过无人机实时观测山体情况,对围观群众进行疏散,保障现场安全。经过5个小时的紧急抢险,成功打通当地居民生活物资运输、人员撤离“生命通道”。

大巴山区植被茂密,火灾时有发生。4月,罗海翔应地方请求扑灭山火,深夜12点组织10余名职工,携带铁锹、20余个灭火工具,在山坡四周砍出一条绝火通道,杜绝火势继续蔓延,协助熄灭山火。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责任与担当,罗海翔将“企地共建”的使命牢记心中,不忘铁军作风,获得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认可。

矢志笃行,奋发担当。“来到西渝已经一年多了,在这里,我知道建设达州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罗海翔表示,他将继续和同事们一道扎根大巴山深处,赓续红色血脉,用赤诚担当为建设达州作贡献。

【编辑: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