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与“山河”同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肖雨 李桂香   时间:2024-09-19 【字体:

9月1日,在中铁十四局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项目北岸工作井,随着涂装着瑞兽麒麟图案的“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这台世界在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开始了“穿黄之旅”。

技术人员检查盾构掘进掌子面(范少文 摄)

过去9个多月270多个日日夜夜,“山河号”盾构机从设计制造到拆解运输,再到组装始发,无不牵动着每一名技术人员的心。

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是济南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标杆性工程,南起蓝翔中路,终点与在建G309互通立交相衔接,全长约5755米,其中盾构段长3290米,开挖直径17.5米,采用单洞双层设计,设计时速60公里。建成后,将极大满足黄河两岸通行要求,同时也可满足公交、消防以及应急等通车需求。

“这个直径达17.5米的盾构机,零部件就有上万个,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要准确无误。”回忆起“山河号”盾构机监造的6个月,中铁十四局项目盾构经理薛永超感慨万千。每天他都会参照机械、电气、流体图纸,找出盾构机对应的部件,检查型号大小是否与图纸相符合。

去年12月的济南,寒风凛冽。由于盾构机超大尺寸设计,制造工厂济南重工并没有合适的室内场地,只能采用露天组装。刺骨的寒风之下,即使采取了最有力的保暖措施,在逐一组装钢件、铁件时,进度还是无法加快,尤其是连续几天的大雪,更是给组装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现场的监造人员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告诉自己,有困难只能克服。只要天气允许,就争分夺秒,决不能耽误下线工期。”薛永超说,这是大家一致的想法。

“山河号”盾构机顺利下线(赵荣发 摄)

今年5月19日,“山河号”盾构机在济南验收下线。盾构机长达163米,相当于16辆公交车连在一起的长度,重达5200吨,差不多是520头成年大象的重量,是真正的巨无霸。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此大的盾构,怎么拆解并运输到施工现场?

“虽然制造工厂和施工现场直线距离仅为40公里,但盾构机的一些超大超重部件受到道路限制,需要绕行。”薛永超说,不仅如此,因为施工现场场地有限,所以盾构机部件来得快了没有地方存放,来得慢了又影响组装进度,部件还不能随意进场,必须要有规划,确保组装工作的衔接。

为此,在盾构机下线验收前,项目就组织协调制造单位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细化分工,不断优化盾构机拆解吊装各项方案和工序,确保盾构机拆解运输实现效率最大化。

面对超大超重部件的运输,项目也制定了专项方案。“宽9.5米、重195吨的刀盘中心块正是属于超重、超宽部件,需要绕路330公里才能进场,路程足足增加了将近9倍。”薛永超说,运输前,项目与交通部门多次沟通协商,提前考察运输路径。运输途中,安排专人全程跟车,并在运输车前后方增设两台引导车和两台服务车,随时探查前方道路情况、观察中心块宽度与道路两边距离情况,还针对沿线早高峰交通情况合理规划运输出行时间段,确保安全、高效运抵现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车一车盾构机部件被分批次送入早先开挖好的基坑,施工现场一片火热,盾构机像搭“积木”一样逐渐成形。而与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相映照的,还有酷暑之下逐渐上升的高温。“盾构机组装需要大量的焊接工作,为了安全作业,施工人员必须穿戴厚重的防护外套和手套,一手举着防护面罩,一手紧握电焊枪。电焊枪产生的火花飞扬四溅,更是加剧了周围空气的灼热感。”薛永超说,虽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项目调整了工作时间,并在施工现场增加了工业风扇,但基坑内空气流动较慢,还是让人灼热难耐。

“从大雪纷飞到夏日炎炎,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压力,变化的是天气,不变的是开拓奋进的决心。”薛永超说。

建设者庆祝盾构机刀盘顺利下井(赵荣发 摄)

7月24日,是涂装“麒麟”的“山河号”盾构机刀盘下井的日子。刀盘从地面缓缓“站立”,完成“空中转体”,下降至始发井预定位置与盾构机精准“合体”……这个过程,薛永超和团队已经模拟了无数次,但在当天,他手心还是捏了一把汗,重约387吨的刀盘吊装下井时,距离基坑四周不到10厘米,如此狭小的空间里,他们实现刀盘与盾体上12个位捎充分吻合,刀盘与盾构精准合体。

如今,“山河号”从北岸工作井始发,开启穿黄之旅,面临掘进距离长、长距离穿越复杂地层、地下风险源密集等新的挑战,薛永超和他的盾构团队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继续与“山河号”并肩作战,建设出一条连接黄河南北两岸的精品隧道。

【编辑: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