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铁十四局电气化公司承建的南京地铁5号线上海路站冷水机房装配化施工顺利完成。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多家单位组成观摩团队,对该工程施工和BIM(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成果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肯定,这标志着该公司利用BIM技术在项目施工进度、安全、质量、成本等全过程管理中已发挥出显著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悉,该公司承建南京地铁5号线上海路站车站和机房采用装配化基地全过程BIM深化设计。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新潮流,该公司正在积极布局新思路、配套新制度、应用新技术,推动自身在上下游产业链和项目管理上的全面转型。
自2012年该公司在上海地铁11号线项目首次使用BIM技术起,经过之后十余年间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完整解决方案。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公司在南京建立装配化基地,成功实现地铁机房和泵房的装配化设计、生产与施工一体化。
“在公司承建的各项地铁工程施工中,BIM技术发挥出积极作用。”装配自动化研发生产中心负责人吴明海介绍道,在实际操作中,技术人员通过对各专业系统进行三维建模和深化设计,可从源头上解决传统二维设计中易出现的管线冲突、碰撞等问题。地铁施工中,BIM技术在管线综合设计、机房设计以及施工管理三个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实用性。
BIM+管综深化,破解“神经网络”碰撞难题。在车站管线综合这一“神经网络”设计中,传统二维图纸容易导致设计冲突。“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直面车站管综安装精度高、车站空间有限,管线复杂等多项挑战。”该公司南京地铁5号线项目负责人说道,“如果不预先进行施工模拟,施工中易产生管线碰撞交叉等现象,进而引发误差和返工问题,造成材料和人工的重复浪费。”
在装配化基地BIM团队介入后,技术人员通过应用BIM技术,在三维空间内精确模拟和展示各专业管线、设备和结构的位置和布置情况,结合现场进一步深化布局,可以做到以更短的路径、更优的排布,科学合理布置管综路线,避免返工,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BIM+机房深化,解决“心脏干扰”难点痛点。地铁站机房作为地铁的“心脏”区域,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大量的机房设备和管线,具有系统复杂且管线交叉非常多的特点。这一痛点问题在传统设计中往往难以解决,需要不断尝试总结才能做到各系统的有效集成和无干扰运行。
“在上新河地铁站冷水机房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该机房空间相当狭小、系统极其复杂、管线多处交叉,施工难度极大。”吴明海介绍道,团队利用BIM技术对机房内的机电设备、管线系统和结构构件进行精确布局,提前模拟施工效果,确保各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兼容性。通过对施工过程全程监控与管理,BIM深化设计有效避免该机房系统之间的冲突,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上新河站冷水机房深化(顾博文 摄)
BIM+施工保障,扫除“穿针引线”质量通病。众所周知,装配化施工要求极高的精度和质量,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而BIM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保障这一要求。通过搭建模型,该公司装配化基地实现对施工过程全方位监控和管理,能够确保每一个弯头、每一段水管、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BIM设计要求执行,降低错误率和材料浪费,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
现场施工保障(顾博文 摄)
BIM+施工动画,实现“可视交底”入脑入心。装配化基地BIM团队将BIM技术与场景渲染和施工动画制作结合起来,进一步运用在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把传统的书面交底制作成动画视频,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对工班进行交底,更便于工人理解记忆。”吴明海表示,这种技术交底形式可视化程度高,使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就对整个过程和特定工序有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可减少现场沟通中的误解和错误。
创新彰显实力,专业源自匠心。该公司装配化基地团队已将BIM技术运用在公司多个项目中,先后在南京、绍兴、徐州、济南等多个城市地铁机电、弱电完成了管综和机房深化设计,还成功完成芜湖长江隧道、沈白高铁等项目的BIM深化工作。这些工程项目涵盖从隧道机电、轨道交通到高速铁路,从管综设计到机房深化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装配化基地在BIM设计领域的丰富经验。
技术人员正在搭建BIM模型(余萍 摄)
进一步发挥BIM技术优势,加快发展装配式施工,是该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的生动实践。该公司将继续发挥BIM技术在工期管理、成本管理方面的优势,打造行业示范项目,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实现施工“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公司转型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编辑:金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