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经验交流

专注高端建造 打造专业品牌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品牌创建实践综述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4-09-29 【字体: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品牌作为中国铁建的“十大品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大直径和水下盾构隧道建造领域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坚持战略引领、系统创建、融合传播、价值提升,成长成为中国建筑行业里聚焦大盾构这一细分领域的高端建造品牌,同时还带动着集勘察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管养维护等于一体的大盾构全产业链形成,为中国铁建大盾构品牌全面形成和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正以更集约、智能、绿色的大盾构技术和“地下穿越”方案助力地下空间开发和建设。如今,该品牌在行业内外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中国大盾构”逐步成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展现中国综合建造实力的又一张“国家名片”的重要助力。

水有源而长流不息,木有本而枝干强健。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品牌是怎么炼成的?它的创建是如何坚持高端建造专业品牌定位,有哪些“不可复刻”的经验,保持领先优势、持续发展、向“新”转型的“决胜奥秘”到底是什么?它背后的发展历程、创建经验和故事值得深入挖掘。

一、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品牌建设管理实施路径

(一)专业聚焦,实施品牌战略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盾构技术起步,随着技术引进与迭代发展,21世纪初期,大盾构技术开始在国内应用发展。2005年,“万里长江第一隧”南京长江隧道开工建设,盾构开挖直径达14.93米,面临大直径、高水压、浅覆土、强透水等六大世界级难题。中铁十四局抓住机遇,直面挑战,首次吹响进军大盾构市场的号角,驾驶从国外进口的2台超大直径盾构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逐步掌握大盾构施工要领。该工程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奖、詹天佑奖、鲁班奖等业界所有大奖。此时,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正快速发展,大盾构隧道工程建设需求日益增长。凭借着先发优势,2010年以后,中铁十四局陆续承建南京地铁10号线长江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等一大批技术难度高的重难点交通工程。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作为隧道施工专业的“王牌企业”,中铁十四局在大盾构细分领域打造专业品牌迫在眉睫。

“十三五”伊始,中铁十四局迅速确立“专业+聚焦”战略布局,率先在国内把直径10米以上的盾构隧道定义为“大盾构”,并快速推进资源整合与组织调整,于2016年组建国内首家大盾构专业施工企业——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瞄准施工条件更加复杂、专业性要求更高、技术挑战更大的高端盾构市场,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孵化和打造大盾构和水下盾构隧道建造品牌。公司成立以后,将企业发展战略与品牌战略规划同步推进,成立品牌管理机构,建立品牌管理领导小组,整合内外部资源,对品牌建设和管理进行系统指导。按照既定战略思路要求,围绕品牌定位、品牌创建、品牌价值提升以及品牌文化培育与运营体系支撑,逐步完善品牌管理机制。

(二)创新建造,凝聚品牌内核

建设标杆工程,打造品牌“展示窗口”。依托“开山之作”南京长江隧道这一重大工程的影响力,形成了“三核(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两线(京广、京沪沿线)一带(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紧盯入城通道、江河湖海水下盾构、轨道交通等工程领域扩大市场版图。加快构建管理创新品牌矩阵,总结形成项目驻地、安全文明施工、盾构施工、土建施工四个“标准化手册”实施细则;引进5S标准化管理、SOP标准程序管理、TPM设备精益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提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和设备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安全可控、质量过硬、有序推进,在北京、济南、南京、武汉、广州等核心市场区域创建一大批品质工程,打造品牌展示的重要窗口。

中铁十四局承建的万里长江第一隧——南京长江隧道

聚焦盾构施工安全质量,推动智能建造落地。利用智能化手段,全面感知地质情况、设备状态以及成型隧道质量,降低未知风险,确保掘进安全;研制智能化机械配套装备,创新发展装配式建造技术,保证拼装精度,提高作业效率。自主研发盾构智慧管控平台,累计监管各类型盾构机120余台次,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实现风险自动识别、智能预警。搭建盾构井下终端驾驶、地面远程驾驶、总部智能辅助驾驶等多层掘进控制体系,打造“盾构专科医院”一键式沟通平台,实现基于“数据分析+专家知识”的科学决策、专业指导,全流程保障盾构施工安全可控。

建造的大盾构成型隧道内实外美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科学完整的技术管理体系。成立大盾构技术中心,按照“专业+聚焦+创新驱动”战略,完善产学研用组织管理机制,依托在建重难点工程,开展盾构智能建造、高效掘进、绿色施工、安全管控等技术研究。构建“国家级+省部级+高校+企业”多级研发平台,成立以钱七虎等多名院士为核心的科研顾问团队,与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先后创办“大盾构技术论坛”,举办“长江中下游大盾构技术峰会”“中国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高峰论坛”等,加强内外学术交流、提升行业技术影响力。

(三)精准传播,做强品牌宣传

瞄准目标受众,搭建“传播大平台”。鼓励工程项目与驻地地方政府、业主单位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在客户群体中构建专业能力强、工程品质好、社会赞誉高的品牌形象和属性。在重点市场区域建立“媒体朋友圈”等,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宣传,聚焦大国工程讲好大盾构品牌故事。目前央视报道593次,新华社发布通稿285篇。定期主办或承办大型峰会、论坛、展会等品牌推广活动,同时推进盾构科普,利用大盾构科技馆、项目智慧管控中心等开展国企开放日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关注了解大盾构。连续两年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2024年被评为“隧道工程品牌企业”。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品牌亮相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

自主研发的盾构智慧管控中心

树立营销思维,培育“品牌代言人”。注重挖掘大盾构领域内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等,先后推出四代盾构机长、三代穿越者、高压换刀第一人等先进典型,使其成为串联起大盾构品牌成长脉络、赋予受众品牌印象的“最佳载体”。创作拍摄的《一个老铁道兵的隧道梦》,摘得“中国梦·劳动美”第五届全国职工微影视大赛纪录片单元金奖。“高压进仓第一人”赵斌多次登上全国职工宣讲比赛、“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全国巡回报告等大型宣讲舞台,讲好大盾构故事。

提炼品牌文化,增强员工品牌责任意识。在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的基础上,贯彻新时期中国铁建文化纲领要义和中铁十四局“实·干·家”特色企业文化内涵,深度挖掘符合行业属性且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大盾构品牌文化内涵,围绕价值理念、战略理念、行为规范、品牌文化塑造与传播四个部分,形成《大盾构公司文化战略理念体系》,并通过发布吉祥物“小盾”、盾构机积木等文创产品,以及注册“中铁建大盾构”“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两项国家商标等方式,提升全员维护、爱护品牌的责任意识。

二、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一)加强品牌建设,推动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大盾构施工领域,中铁十四局率先在国内实现了五个“全覆盖”,即穿越“江河湖海城”全覆盖、地质条件全覆盖、涉足行业全覆盖、盾构直径全覆盖、施工工艺全覆盖。目前已掌握掌握盾构新型刀具与换刀技术、微扰动精准穿越技术、特殊复杂地层安全掘进、盾构隧道全预制拼装技术、盾构隧道智能推拼等“十大核心技术”,形成水下大盾构隧道高风险管控、海底隧道复杂环境高效掘进、城域高铁大盾构智能化建造等五大核心技术群。攻关的常压换刀、同步双液注浆、新型承插式管片、内部箱涵全预制、洞内组装始发等核心技术填补国内行业空白。在大盾构领域,打造一批专业施工和管理领域构成的专业团队,已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4项、国家优质工程奖7项、鲁班奖7项、詹天佑奖7项、国家专利426项(其中中国专利奖1项、发明专利68项)。被业内权威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誉为“国内第一家率先掌握大直径盾构施工核心技术的施工企业,在复杂地质条件大盾构施工这一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品牌建设,推动经营效益持续增长

品牌战略实施以来,中铁十四局在大盾构施工领域的经营效益持续改善,市场版图不断扩张,经营规模不断攀升,推动一批“超长距离”“超大直径”“超大埋深”和“超高水压”的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步伐,先后建成一大批重难点工程: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南京五桥夹江隧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等品牌工程,为交通路网跨越水域天堑阻隔、高铁进城、高速改扩建等提供了“地下穿越”的新方案。截至目前,大盾构施工累计掘进里程超120公里,市场占比始终保持40%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大盾构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中铁十四局逐步完善“两站、两院、一室、一会”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水下隧道和超大直径盾构施工前沿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水下智能建造、水下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智能化建造的发展。依托大盾构施工技术迭代升级,借势上下吸附,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带动形成包含科技研发、工程设计、盾构施工、管片箱涵生产、盾构再制造、运维保养的“六位一体”大盾构完整产业链,为大盾构隧道技术等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三、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品牌建设向“新”发展

如今,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铁十四局再次瞄准新机,持续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创新力度,因地制宜推动大盾构核心竞争力向“新”提质,聚焦地下空间开发领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产业链前端的大盾构施工核心业务板块,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智能驾驶、无人化施工、超长海底隧道、异形盾构等前瞻性技术研发,储备一批原创性掘进技术、施工工艺等先进技术,也加快带动地下空间设计、预制混凝土产品、新材料、运维管养、装备再制造等产业链的各个分支全面发展,加快融入中国铁建推动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施工、管养维护等地下空间产业链升级的步伐,朝着做大专业化的规模、做长专业化的链条、做优专业化的品牌,打造客户首选、职工满意、社会尊重的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目标不断前进,不断为未来构建地下空间网络提供更高品质的全方位服务和“穿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