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城市之下筑路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潇珩   时间:2024-08-05 【字体:

九河下梢,海河之滨,在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临海工地上,中铁十四局津潍高铁盾构副经理胡少华的肤色黑得很均匀,脸庞、脖子、手臂……一层古铜色。他的脚下,“津城一号”超大直径盾构机正穿越渤海边这片近千年历史的长芦海晶盐田。

入职十四年间,胡少华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成熟丰稔的中年,他陪伴着盾构机穿行数座城市。城市之上是承载着无数希望的繁华景色,城市之下,他和无数建设者将一条条地下铁路打通,在城市皮肤之下,完成着筑路人的梦想,也为城市发展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

“我的成长与数个城市的‘首个联系在一起

兰州地铁1号线(王潇珩 供图)

大连首条地铁线、哈尔滨首条地铁线、无锡首条地铁线、兰州首条地铁线、国内首条时速160公里的地铁轨道线、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

从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胡少华驾驭着长百米、重千吨的“钢铁巨龙”参建了十几条地铁线路,在中国地铁版图上开疆拓土,用60余次顺利操持盾构机改造、安装、调试、拆解,千余次凭过硬技术成功化解盾构机故障,擦亮了中铁十四局地铁施工市场的金字招牌。

“我最骄傲的是在首都的心脏,正阳门下北京地铁8号线3期项目施工建设,这里与天安门广场隔街相望,距离人民大会堂直线距离仅450米。”胡少华说道。

中国铁道博物馆、首都规划展览馆、法国使馆旧址、法国兵营旧址……盾构区间需一路下穿重要文物区,在国内实属罕见,胡少华和团队采取了“考古式”施工,精雕细琢着北京地铁8号线3期项目建设,他和项目团队研发了“中心城区盾构长距离连续穿越敏感建筑物微扰动控制技术”,成功实现了“零沉降”穿越文物区。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乘坐自己建设的地铁

北京地铁新机场线盾构隧道贯通(王潇珩 供图)

胡少华很忙,忙到一个城市的地铁隧道刚刚贯通,又要收拾行装,马不停蹄投入另一个城市的隧道建设。

“我很少有机会能乘坐自己建设的地铁,总是在不同城市间来回奔波,但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不一样,我和同事约定好了一起乘坐。”胡少华说。

2023年9月,经济日报整版刊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聚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展现机场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情况。报道一经发出,让胡少华在内的所有参建人员备受鼓舞,一起开启了乘车之旅。他兴奋地说:“我坐在时速160公里的地铁车厢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觉得自己就是‘无名英雄’!”

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使用的盾构机是国内轨道交通单线断面最大盾构隧道,开挖直径9.15米,对于之前驾驶的都是6米级盾构机的胡少华来说,是巨大的新挑战。

为加快国内最快地铁线建设,他与团队联合国内知名院校开展创新研发,在北京地铁施工领域首创“连续皮带机出渣运输系统”,他们采用大尺寸竖井定点检修法,解决了砂卵石地层刀具磨损快速检修换刀难题,参与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砂卵石地层盾构长距离高效施工技术”科技成果被中国岩石力学学会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挑战一直在继续,转战“最咸”高铁盾构隧道施工

工作中的胡少华(董煜文 摄)

目前,胡少华正和施工团队参与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施工。前不久,他驾驶着开挖直径13.8米的“津城一号”盾构机,刚刚实现了京津冀地区开挖直径最大、掘进距离最长的高铁盾构隧道顺利贯通。

“我第一次驾驶大盾构建设高铁隧道,就要下穿具有近千年历史,腐蚀性离子含量约为正常地层环境160倍的长芦海晶盐田,长距离穿越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强度、高腐蚀天津特殊软弱地层,这对我又是全新的挑战”。胡少华说。

针对盾构设备和钢筋混凝土抗腐蚀性和稳定性极高要求,胡少华和团队通过精心策划、百次实验,优化泥浆参数指标,加强科技管控,为盾构机配备了同步双液注浆、主驱动伸缩、管片自动化监测、开挖仓可视化、同步推拼系等创新系统,保证高效、安全穿越高腐蚀地层。

“在隧道掘进过程中,我们创造了始发首月大直径泥水盾构掘进512米,单日最高掘进24米的纪录。”胡少华和团队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数据,不断推进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编辑:佳冰】